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造力是人类塑造自己生活的基本能力。人们在影响周围的环境、创造自身生存和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自己。你希望能够享受到更优雅的生活,所以你想买车,想盖别墅,想慵懒地坐在你的客厅里遥控包括窗帘在内的一切东西。而生活中的所有改变和创新,都来源于你对现状的不满足。你对现状不满的时候,才能有创新的动力,才会更关注机会。
微软公司评判好员工的十大标准,其中“对自己所在公司或部门的产品具有起码的好奇心是极为重要的一点”被列为十大标准之首。如今,许多公司都像微软一样,把不循规蹈矩、敢打破常规、有好奇心、善于创新当成好员工的重要评判标准。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才能有自主创新意识,才能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绩效。
·勇气第一
勇气是创新的巨大动力,是新发现新发明的催生剂。
英国著名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信自己发现的意义,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研究气体分子理论的沃特森,曾在一篇论文里提出了许多后来被焦耳、克劳修斯提出的新内容,然而在当时却被皇家学会仲裁人说成是“满篇胡说八道”而打入冷宫,直到45年以后,他的研究成果才被发掘出来。
发现血液循环、提出毛细血管存在假说的哈维,开始也因害怕“招致妒恨”而不敢将自己的发现公开出来;公开之后,虽然遭到了嘲笑和辱骂,但他始终不渝地坚持斗争了20多年,其学说终于被普遍接受。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德国有人组织出版了《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一书。爱因斯坦闻讯后,毫无畏惧地耸耸肩膀说:“一百位?干吗要这么些人!只要能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啦!”
·保持简单
许多年前一家酒店打算增加一部电梯,专家们经过复杂的论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在每层楼上打一个大洞。但一位清洁工却对专家们说“我要是你们就会把电梯装在楼外。”工程师听后一下惊呆了,于是便有了近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变革,把电梯装在楼外。
人们常常将创造发明想得很复杂,也做得很复杂。但实际上创新的目的是使它有效实用,而这样却往往非常简单。
有一家工厂用的冲床,常因工人操作不慎而发生事故,已造成多次操作工手指伤残的悲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人员设计了许多方案,力图让冲床在操作共的手指解除冲头时自动停车。他们采用过红外线、超声波、电磁波等许多种复杂的监测控制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成功。
一天,有个人出了个绝妙的主意,他说:“让工人坐在椅子上操作,在椅子两边扶手上各装一个开关,只有它们同时接通时,冲床才能启动。只有当操作工人两个胳膊都放在椅子扶手上时,也就是手指不可能接触冲头时,冲床才会启动,这样还怎么再会发生事故呢?”
·深入探究
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有一些人盯着事情已经发生的样子,然后问为什么;我则是想象着事情从不曾出现的样子,然后问为什么不。如果你能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百万美金总有一天会落进你的口袋。
·持久专注
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专注的时候,才能感觉事物的变化和多样,从而引起探索和研究的兴趣。而一时的兴趣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仅是昙花一现,只有专注于兴趣,才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毅力。专注使人在失败面前不仅不气馁,而且激发出再次努力和创新的勇气和灵感,最终触到真理的橄榄枝。
·打破惯例
很多情况下,所谓的“传统智慧”、常规和习惯却捉襟见肘。某些常规和习惯往往在潜意识中控制了我们的行为,打破以往的常规和习惯,不被各种禁忌、成规、习惯所束缚,就会取得常人意料不到的效果。
一位名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不论什么难题,如果按照习惯的模式去解决,肯定只能得到习惯的答案,但如果你能独辟蹊径,找出问题的关键,便会豁然贯通。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思维,都有另辟蹊径的能力,只不过由于我们拘泥于已学过的知识,所以总是在某个范围内按照已知的规律进行判断和推理,结果很难有什么突破,这也正是大多数人只能碌碌无为的原因。
惯性就像一堵挡在前面的墙:留给我们发挥的余地实在很有限。如果坚持朝前走就难免碰壁,但如果我们能转个方向,试着向旁边跨几步,说不定就能找到一条通往成功的捷径。
·实践尝试
创新者的道路不可能是一条直线,很可能是曲折的。想要开发出理想的产品,必须不断尝试,在实践中修正,在挫折中前进,在失败中奋起,加上一点好运气,就有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广泛合作
系统论表明,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作用能产生新的特质。大量中小企业的聚集促进了企业之间、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地缘及亲情使企业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实现各企业的协调互补,可以使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在相关或相似的企业不断推广,组合派生出更多的创新。它不仅推动了区域内的规模经济,而且实现了外部范围的规模效益。
·善于学习
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