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文化等于习惯,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习惯。文化的养成等于习惯的培养。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文化。
每一个员工到你的企业工作是干什么来的?他的目的是什么?本田宗一郎讲的一句话非常到位。他说:“员工到你的企业工作,是为了自己获得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市场经济200年来的理论基础。《国富论》中有段精彩的论述:墙角那个努力钉鞋的鞋匠绝对不是为了旁边那个乞丐在努力工作。
他为了谁?他自己!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过好而努力奋斗,企业老板为了多挣钱而努力奋斗,当然,努力奋斗的结果是给国家创造税收,给社会创造就业,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但是,每个员工都各怀目的到企业工作,靠这些人怎么做企业?靠什么凝聚他们?这个时候,企业文化的力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只有无形的企业文化的磁场,才能把每个人的方向与力量校正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要塑造出企业文化,就是要把我想让员工养成的好习惯用制度固化下来,然后反复刺激他,才能形成步调一致,这种作用是明显的,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有效性。
我在全国讲课,所到之处都会问一个问题:我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基地,那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不要再告诉我是劳动力成本低了,这个思想太落后了。成本高与低不是你说了算,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供给决定价格,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 2006年我跑了广东的东莞、惠州,福建的晋江、泉州,浙江的温州、义乌、东阳,这些都是国内最好的制造业基地,所到之处大家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劳动力招不上!福建晋江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1400—1500元。利郎的老板告诉我:我的工人旺季拿到2000—3000元/月,淡季不到1400元怎么办?我补到1400元。不仅如此,现在工人到工厂打工,首先考虑你这儿有托儿所吗,有宿舍吗,有食堂吗,孩子上学有学校吗,有班车接送吗。发现没有,立刻走人。 抓什么才是有效的?我到晋江去,有一件事给我很大的震撼:西裤冠军九牧王招300名工人,结果有800人报名。我从九牧王得出结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对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如果这个观点我们扭转不过来,我们就很危险。注意,是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为什么我这样讲呢?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忠诚度越高,在企业干得时间越长,经验曲线积累越长。经验曲线越长出次品率越低;次品率越低产品质量越好,成本越低。成本就是这样降下来的。 我是在工厂当工人出身的,实习的时候我在泵房待过,我们泵房有26台泵,我看那个压力表,当出口压力表显示不太对劲时,我就知道有一个泵坏了,但我不知道哪个泵坏了。我师傅来了,听一下,立刻说到:“六号泵坏了,叶片后面有个口子,关掉它。”打开一看,果真如此。“师傅,我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你怎么知道的?”师傅说:“废话!我在泵房干了16年,这个泵陪我的时间比我老婆陪我的时间还长啊!世界上我最熟悉的声音就是泵房里每一台泵发出的声音。”这就叫做经验曲线。你要换我,26台泵我会怎么做?全部关掉,一台一台开。拿个听诊器,是这个吗?不是,再开一台。是这个吗?不是。天啊,全厂停工是多大的代价呀!所以,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必将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