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兵,这位江苏凯达设备安装有限公司的掌门人,30年前从江苏盐城走出来的企业家,笃信企业管理的“系统环境特征、新发展要素的变化、边界条件的反馈”之信念。记者日前见到他时,他正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纲要》上“圈圈点点”,结合他的防水业务,一口气排出了《纲要》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内通外联运输通道网络”等其中的“商机”。
企业家凭敏锐嗅觉发现商机,以技术工匠巩固市场,相辅相承,互为条件。“发现商机”,即根据“系统环境特征”,顺应甚至引导市场,而这其中“创新”这一要素不可或缺。技术的创新、施工组织生产的创新,尤以今天的管理创新是包括防水界的重大命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在通过技术变革、管理制度的提升,改变其“劳动生产率”。
“技术工匠”,防水是个技术活、良心活,“防、排、堵、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凯达摸索出的一套“地下轨道交通的混凝土结构自防水、变形缝防水”在业界被广为推崇,孙兵总经理解释说,混凝土的防水是根本,本体防水最为重要,而大部分漏水发生在变形缝,因此凯达施工工程重点则放在变形缝处所谓结构复杂处。抓住根本、抓住重点,培育工人的“工匠”习惯,让其“工匠”成为制度,以锻造出真正的“工匠精神”的防水工程。
沪昆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的快客运通道之一,施工组织尤为苛刻。“江苏凯达”在承接其施工任务中正是严苛以求,细节之处方显品质。开始某段工程的混凝土结构浇筑由于不密实,多处出现麻蜂窝,而凯达员工的精湛技术和工匠习惯,很快排除了隐患。
防水与防漏的治理如医疗一样,预防为主,工程起初就要把防水做的扎实,施工与运营中渗漏治理也是关键。江苏凯达工程部档案柜里,整齐地摆放着近三十年来的工程施工档案。档案里清晰地记载着工程开竣工的时间、材料使用的名称、施工负责人,若如有漏水其治理的时间,复漏的期限与比率以及它们的原因的分析等。“档案工程”成为江苏凯达的工程施工的一标志性项目管理手段。
江苏凯达已在业界征战近40年,翻开江苏凯达史,前10年,参加了江苏省盐城市人防防水堵漏科研小组,参加由省人防和江苏省化工研究院高分子组和南京军区营房部、空军后勤部组成的科研小组,孙兵任副组长。后在福建某军事仓库的地下室进行现场防水堵漏试验和研究。
1985年开始转向进入铁路隧道防水堵漏施工,参加了四川省某油料仓库进行防水堵漏施工和参加了神木铁路隧道的防水堵漏。这时孙兵本人担任江苏省人防科技组成员、组长的职务,以及参加了后面的管理。后来孙兵又担任江苏省人防公司综合部主任,主管扬子石化、大厂区南京钢铁厂以及南京市大厂区人防工程的防水堵漏、南京下关人防狮子山下面的防水堵漏、海军414医院地下室的防水堵漏。江苏凯达掌门人孙兵长期坚持在工作一线,和科研一线、亲自动手,集思广益和大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针对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漏水以及环境和工况不同要求而采取了和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艺的防水堵漏。
南京鼓楼隧道为南北双向四车道,单线长750米,双连拱跨度23.18米,最浅埋仅26厘米,属典型的超浅埋、大跨度城市隧道工程。江苏凯达在该工程的堵漏水治理方面获得了政府和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负责该工程的唐克勇、李礼,当时此工程是全国第三届城运会配套工程,也被列为南京市1995年市政一号工程,尽管工程难度大、工期紧,但鼓楼隧道的江苏凯达建设者们经过300多个昼夜奋战,于1995年10月按期通车。该工程被江苏省团委、南京市政府、铁道团委、铁道建筑总公司联合授予“青年文明号”。并获得了《科技日报》全面的报道。
防水“工匠” 精神是什么?江苏凯达的回答是技术:不断学习,精益求精;产品:不求最好,只求更好;信誉:不断努力,积累资源;交往:不恶人文,宽人爱自;品质:不是产品,胜似产品;爱家:不但爱企,爱人爱国;尊贵:不但感恩,义务奉献。
在江苏凯达的战略顾问袁清博士看来,“工匠精神”和“创造品牌”互为条件,相互支撑,没有精雕产品精神,打造品牌无从谈起,没有品牌灵魂的意识,不可能有完美极致的追求。江苏凯达之所以能在业界赢得“工匠品牌”,与其自身的对品质一以贯之的追求和其公司上下对防水这份工作的敬仰和人文密不可分。
江苏凯达的“工匠精神”的“人文化”在业界有口皆碑。凯达认为企业的“人文化”它是一个文化的系统工程,是集企业的思维、信念、价值和知识构成的一个理念和行动体系,是依托人文化要素、知识资产,使企业才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在凯达“人文化”的实践中,他们更悟出,无论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其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公关能力、文化能力、整合能力归根到底都是“人文化”的能力。正是由于“人文化”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的特点,才使得“人文化”这一轻资产运营可以更有效地实现以小博大、杠杆他人的资产。
孙兵认为,防水界作为“安全与技术并重”的行业,“思想基因”弥足珍贵。他说,如果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理性的思考不再是脑袋中的智慧,而是口袋中的财富的话,其结果是理性精神的丧失殆尽。人被物质牵引,技术物质为机器,人与人之间变得冷酷无情,整个社会失去温情浪漫的情怀。惟此,企业的理性精神、人文、道德、创新、情怀的“思想基因”,才是企业真正的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