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人教版课标本第五册第5课
第一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理解思想内容
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阅读、思考:通常情况下,人们说的话、做的动作、脸上的表情,都能反映出他(她)心里是怎么想的。请你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猜想一下他们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这样启发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帮助他们了解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轨迹(参见括号内的红字):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列宁可能在想:这只灰雀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课文中列宁的语言是含蓄的,故事情节也呈半露半藏状态,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引导学生根据列宁和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分析推测他们的心理活动,学生就会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深刻体会列宁对鸟的爱、对小男孩的尊重爱护和小男孩诚实天真知错就改的品质,受到爱鸟和知错就改的教育,很自然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美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使他们更深入地感悟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所呈现的思想内容。
第二步: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对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只叙述故事情节没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文字,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说说它和课文的写法有什么不同,自己读后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我是这样编写的:
列宁看见小男孩,就和他交谈,表示自己对灰雀的喜欢和担忧。小男孩被感动了,把捉走的灰雀放了回来。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和思考讨论,就会知道缺少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故事情节不具体,人物的思想品质不突出。这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于表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完成了从阅读课文感悟写法到运用写法描述自己生活的第一步过渡。
第三步: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
可以找一段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比较浅显的文字(若有合适学生的习作更好),设计练习题进行训练。如我用我学生的一篇习作的开头作为例文,这样设计:
四、五岁时的那个亭亭玉立的我,从上小学起,变成小胖墩了。不到一米三的个子,八十多斤的体重,能好看吗?由于我胖,从上学起经常有同学叫我“猪”啦,“胖姐姐”啦……(我心里想:
有一次,比我高一年级的张东当众叫我“芋头”。我(我心里想:
(节选自姜钰彤《我叫响了大名》,见2007年1月16日《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2007年第四期《全国优秀作文选》)
2.想一想,在括号里写出作者和张东说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通过组织学生阅读文章(习作)片断做练习,引导他们懂得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要结合事情进行,要表现出人物心理活动,并学习使用冒号引号(这也是难点),从而完成从阅读感悟写法到运用写法描述自己生活的第二步过渡。
第四步:引导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写法描述自己的生活
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同学们学了课文,又读了同学的习作片断,知道了写人的语言动作神态能表现出他(她)心里是怎么想的,还能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现在请你回忆一下,你做的哪件好事被家长知道了,他(她)心里会怎么想?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是怎么说话的?把你们说话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
在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找几位学生在班里发言,组织同学们就是否讲清楚了事情经过,语言动作神态是否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作一番评论,为学生的后续发言导向。随后安排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互相评一评。通过引导学生讲家长和自己对话的情景,激活他们的生活积累,练习用口语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后面的练笔打好基础。
学生在小组发言和评议后,就让他们把自己说的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此时,可挑一两位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直接写在黑板上。待绝大多数同学写完,组织学生评论同学写在黑板上的话。评论时,除了看是否符合前面口头描述所提的要求,还要关注冒号引号等标点的使用及书写、格式等方面。评论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习作找找不足,做一番修改。修改完毕,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换看一看,根据同学的意见进一步修改。修改满意了就誊抄到小作文本上交给老师评改。通过让学生”我笔写我口”和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掌握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技巧,形成习作能力。
本文获《素质教育》付费发表通知。在此,对编辑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可供教育刊物免费使用,本人得一样刊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