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内外需求日益疲软,环境不和谐性逐步加大,周边国家低成本竞争力渐次增强,一系列冲击波,使得皮具产业转型与升级从没显得现在这样紧迫,乃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不过,笔者以为,如果没有好的价值观、思路和方式方法来支撑,“中国创造”对于皮具人来说,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还只是镜花水月。
创造与制造一字之差,含义则差之千里。如果把生产要素主要分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知识、制度、文化等,那么,“制造”的源动力主要在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低端生产要素,“创造”则主要依赖于技术、信息、知识、制度、文化等现代高端生产要素。借助低廉的土地、劳动力、制度博弈等成本,以及改革开放、世界皮革皮具制造产业转移的机会,中国在世界上确立了皮革制造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地位。但大而不强,也是中国皮革一直以来的痛,具体表现在:有产品无品牌,中低档产品居多,假冒伪劣产品仍然有相当的市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技术、设计、营销等高端人才比例偏小,等等。这些都需要凭籍现代高端生产要素来逐渐化解,这也是皮具行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中国创造”能否高效落地,并不在于口号动不动听,而取决于我们有无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正视、研究、解决现代高端生产要素扭曲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是引导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是市场经济逐渐成长、生产要素配置效率逐步提高的三十多年。 然而,由于改革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诸多扭曲的生产要素还是没有得到完全纠正:
假如你是个专注的皮具技术或设计人员,你会发现,自己很可能仅是企业及社会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螺丝钉,因为大多数企业并不怎么重视原创设计,某些社会公共部门也只是叶公好龙,虚应故事,明则支持原创,实则在制度、文化等一些细节上还在支持花里胡哨或者假冒伪劣的东西;假如你是皮具企业主,你也会同样抱怨:并不是自己不明白原创的重要性,而是模仿、抄袭的效率远远高于原创的效率,且“人脉”资源比“人才”资源更重要;假如你是渠道商,你会发现,由土地市场垄断带来的不断高涨的渠道成本,不仅让皮具分销变得越来越困难,也让自己越来越无利可图;假如你是知识、信息的创造、生产者如专家、媒体工作者等,你又会发现,与行政权力、经济权力相比,知识的权力还没有到达其应该到达的空间,话语权力市场虽然逐渐开放,但根本上还是一个垄断市场;即使你是一个普通社会一员,你多少会感觉到,“做蛋糕”的不如“分蛋糕”的,相比起创造性文化,分配性文化正变得越来越有市场……
解铃还须系铃人。生产要素的全面解放,需要更加健康的市场经济的推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行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开放,这也是“中国创造”高效落地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