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淼清,魏淼清讲师,魏淼清联系方式,魏淼清培训师-【讲师网】
电力\能源\安全\法规\党建\演讲\营销\多媒体\软件开发\
47
鲜花排名
0
鲜花数量
扫一扫加我微信
魏淼清:从壮阔70年看中国道路
2019-09-20 2288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壮阔70年看中国道路

走什么样的路,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70年风雨兼程,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在中华大地生发澎湃活力,让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站上现代化发展的崭新起点。

70年正道沧桑,中华民族坚定不移走在通往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正如总书记的豪迈宣示——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跨越 通往复兴——70年筚路蓝缕,中国道路是根植中国现实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云海茫茫的阿佤山,一幢幢安居房点缀山水之间。

坐在宽敞亮堂的自家小楼前,44岁的云南省西盟县班哲村村民岩东盘算着,明年继续扩大皇竹草种植和肉牛养殖规模,“住进好房子,心里踏实,日子一定会更好”。

走进西盟县脱贫攻坚纪实馆,杈杈房、茅草房、土坯房、石棉瓦房、空心砖房、砖瓦房,六代房屋的照片引人驻足。光影无声,记录着70年来西盟各族群众千年安居梦照进现实的轨迹,也勾勒出70年来中国历史性跃升的曲线。

70年,我们走出一条强国之路——

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从“连铁钉和火柴都需要进口”到“神舟飞天”“嫦娥奔月”……

70年,我们走出一条幸福之路——

35岁到77岁,人均预期寿命翻了一倍还多;粮票、布票走进历史,移动支付随处可及;“骑着毛驴上北京”写就不老故事,“坐上火车去拉萨”飞扬新的诗意……

70年,我们走出一条自信之路——

“东亚病夫”的屈辱一去不返,中国护照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成为最“燃”宣言;蓝、绿、灰“老三色”勾起唏嘘回忆,来自东方的现代风韵令世界愈发着迷……

70年,我们走出一条开放之路——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的开怀一笑似在眼前,鸟巢上空已是焰火漫天;丝路驼铃犹在回响,中欧班列正驶出国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赢得普遍赞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博大胸襟……

“新中国70年的发展,为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说明发展不只有西方模式一条路。”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郗杰英说。

拂开历史烟云,走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

我们曾在苦难的深渊中彷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点燃燎原的星火。

我们曾在曲折的发展中探索,从一穷二白起步,取得的建设成就堪称辉煌,历经的艰辛坎坷刻骨铭心,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弥足珍贵。

当历史的时针指向1978,当小岗村18枚红手印叩响改革先声,当“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号角响起,一条光明之路更加清晰。

“道路的选择是最核心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在中国领导下,中国避免了走“老路” “邪路”,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

路走对了,就不怕水远山高。

义乌商人曹小刚又出发了,前往巴西、阿根廷,在地球另一端触摸市场脉动。

历经多年发展,义乌已从“鸡毛换糖”闯市场的“敲糖帮”,成为年外贸出口超2500亿元的“世界超市”。华丽转身的背后,展现的是中国道路的活力。

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回来了,创新创业、播种理想,一头扎进祖国的广阔天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累计283万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就业创业,形成新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潮水涌动的方向,凸显的是中国道路的引力。

“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严书翰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科学指引 旗帜高扬——70年继往开来,坚持中国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道路的基本逻辑

夏日的兰考田野,层层绿浪,丰收在望。

纵横交错的高铁,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今时的兰考,正是中国道路的一个生动注脚。

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政党领导人和代表赶赴这里,倾听“中国的故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也在求解:兰考为什么行?中国道路为什么行?

解题之钥,或许就在不起眼的数据中:

全县454个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454个农村(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1061名优秀干部组成工作队,加快稳定脱贫奔小康……

“中国的成功,本质上是中国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陈曙光说。

中国道路,正是中国领导人民走出来的。

“中国万岁”。

以山为纸、以錾为笔,四川巴中梁大湾村的山崖上,七个大字亮白如新。

錾刻的倡议者、年过九旬的老员周永开说,要牢牢记得,是中国领着我们走到今天、走向明天。

这是革命烽烟中的高瞻远瞩:“(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这是改革出发前的深刻警醒:“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这是新时代启航的举旗定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直面新挑战、破解新问题。

从思想,到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中不断丰富发展,引领中国继续前进。

8月29日,北京。

一场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100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获得“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

“作为民营企业的一员,有幸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获奖者之一、月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佐宏感言,只要坚定信心、坚持创新,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地协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领导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中国道路一以贯之的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振聋发聩。

守正创新,是为大道。

走出照搬“苏联模式”的误区,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70年上下求索,中国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母版”、套用“模板”,更不是“再版”“翻版”。

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概括;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两步走”战略安排……70年与时偕行,中国道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开创,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发展。

不忘本来 开辟未来——70年海阔天高,铭记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我们对中国道路无比自信

“他们希望开拓一条更为理想的文明之路。这种新文明将比我们西方人现在所能创造出的任何文明更令人神往。”1922年,曾经来华讲学的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有感而发。

近百年之后,重温这一预言,怎能不感慨?

广东珠海,晴空丽日。桂山岛上,文天祥的塑像凭海而立,注视着伶仃洋。

潮涌潮落,见证百年沧桑——

在这里,列强曾用坚船利炮轰开天朝国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自此深种。

在这里,港珠澳大桥飞架碧波之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开启探索,写就“春天的故事”崭新篇章。

因为坚持自我完善,中国道路总能激荡无限动能;因为坚持开放包容,中国道路总能展现无穷活力。

走进新时代,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自信而坚定。

今年9月5日,法国巴黎。

继2018年10月走进奥地利之后,纪录片《爱上中国》再一次登陆欧洲,在法国IDF1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向更多西方观众讲述中国社会经济腾飞、迈向全面小康的故事。

9月10日至11日,中国上海。

“我们现在所在的陆家嘴,当年只是不起眼的农村。”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美国亚洲学会名誉会长卜励德忆及1972年首次来中国的见闻,不胜感慨:中国的发展就在这里,让你不可能视而不见。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如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所言:“全世界都能看到中国道路对于促进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和有效性。”

一条道路好不好,只有走在路上的人最清楚。

“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价值理解得越来越深入,对这条道路的未来发展也越来越自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陈晋说。

成就不意味可以一劳永逸,自信绝不是可以盲目自大。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广泛深远,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国内环境复杂敏感,各种问题和风险犹如一道道沟壑、一座座险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总书记的深刻阐述,彰显着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高度清醒和深刻自觉。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金秋的北京,又一次盛会注定为世人铭记。

即将于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

胸怀壮志,不懈攀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70华诞的新中国,必将登临更高的峰顶!


人才强国:不拒众流 方为沧海2019-09-20 16:55:36光明网1人参与1评论作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

  总书记指出: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科研产出国,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循因溯源,在于中国人才事业的兴旺发展,在于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推进。


银川市某大型人才交流会现场。新华社发

  1.诚邀留学人才回国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人才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等领导人就非常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不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大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便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办理留学生及学者回国事宜。同年12月18日,周恩来在京通过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及学者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7月5日,第二十届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在辽宁大连开幕。图为观众在体验一款VR产品。新华社发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面对祖国的召唤,钱学森、朱光亚、李四光、华罗庚、叶笃正、程开甲、谢希德等一批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返回祖国参加建设。至1953年,约2000名海外优秀的中华儿女自欧美陆续回国,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科技领域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同志在会议上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广大归国知识分子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1978年3月,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迎来了知识分子的春天。

1978年5月,“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破除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1978年6月,视察清华大学时,作出了扩大派遣出国留学生的重要指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响亮地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广大知识分子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上了共和国经济社会建设的第一线。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1984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由此打开了自费留学之门。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出国留学规模持续增长,从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18年的66.21万人,总共有585.71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归国365.14万人。

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广大留学人员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抽样调查显示,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超过七成是海归,84%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5%的中国工程院院士、80%的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77%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都有过出国留学或海外工作经历。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002年年底,中央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党管人才”,一曲人才强国的时代乐章开始响彻华夏大地。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并在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培养好、吸引好、使用好各类人才,迅速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工作重点之一。2006年3月,人才强国战略作为专章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新党章。201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同年6月6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201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

解放思想、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的足音铿锵,人才工作加快发展、加力创新,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已成为时代强音。

  3.着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我国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指导和推动人才工作驶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2018年6月起,“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各地普遍制定了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多地省委书记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以党管人才原则为核心,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初具雏形。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近年来,党和政府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国际人才流动规律,不断改革和完善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制度。2017年,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的通知》,实现了对外国人来华工作的统一管理和分类管理。2018年,出台人才签证制度,为高层次人才来华开辟“绿色通道”。包容开放的政策和海纳百川的气概,引燃了全球英才来华创新创业的持续热情。

源泉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75亿人,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人才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研水平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创新成果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涌现出量子调控、中微子振荡、人造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大批基础研究重大原创性成果,我国在全球人才和创新版图中的位势大大提升。

回顾既往,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的指示精神,让洪流奔腾的人才大军驱动中国巨轮向着民族复兴的光辉彼岸破浪前行。


全部评论 (0)
讲师网郑州站 zz.jiangshi.org 由加盟商 杭州讲师云科技有限公司 独家运营
培训业务联系:小文老师 18681582316

Copyright©2008-2025 版权所有 浙ICP备0602625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509号
杭州讲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更多城市分站招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