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途中导游词)
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我们大概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做“般若波罗密多”,佛教里面常常讲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是什么意思呢?这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以智慧到彼岸,所以我们也称它为智慧度,或者智度,用智慧,自己的智慧来解救自己,所以佛教它是一种主张依靠自己的智慧来获得解脱的这样一种宗教。那么佛教呢,它又是一种提倡自度度他的宗教,不仅仅自己要解脱,还要让众生都得到解脱,这样一种宗教,所以我们又可以说,佛教是一个慈悲的宗教。佛教里讲的慈悲,它是从两个方面,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把众生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所以慈悲这种精神就是给众生以快乐,而让众生从苦难中间救助出来。所以这个都体现了佛教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是一个重视现实生活的这样一种宗教。那么最后我们又可以讲,佛教是一种治心的宗教。在中国从唐代开始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做以儒治国,用儒家的理念来治国,以道治身,以道家的理念来养生,以佛治心。所以也可以说佛教它是一种治心的宗教。那么佛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特性呢?我想这个是跟它的基本的主要的教义和它的理论是关联在一起的。那么因此我想下面来讲一讲佛教它的主要的教义和理论。
佛教的主要教义,如果我们拿最简略的话来讲,我想就是两个字,一个苦,一个空,两个字。苦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生命观,空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体,佛教中称为有情众生了,有情众生,就是具有生命的这样一种事物了。那么这种有情众生生命体,他是生来就是在烦恼中间,在痛苦中间。佛教常常讲的,生命体的苦有八种。前面四种很简单,就是生老病死,这种苦,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其实像这种痛苦,其实不仅仅是生命体了,可以说所有的现象,包括没有生命的,它同样要经历这个,因为一切的东西有生就有命,所以对于无生命体来讲,佛教就称为这个过程叫做“生住异灭”,它有它的产生,然后它有稳定的这样一个时期,然后又有变化的时期,最后也要消亡的。
那么除了这四个之外,还有四个苦,一个叫做爱别离苦,古人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妇、子女、兄弟、朋友等所爱眷属,总有生离、死别之时。再恩爱的夫妻,到最后终究要分离,父母、儿女亦是如此,因有所执爱,别离之际,必然产生苦恼;恩爱情深者,别离之苦更切。因为某一些因缘,所心爱的人儿离你远去,你舍不得,所以感觉到苦。比如做父母亲的,女儿出嫁或是儿子出国留学,思念总在分手后开始,常挂心头。有的伤心流泪,哭哭啼啼;有的睡不着,吃不下。这些还不太严重,严重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相爱的人却偏偏被拆散,很多情侣就因此跳楼殉情。在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东方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缠绵伟大的爱情故事,常使同情他们的人泪流满襟。
那么第二个,就是怨憎会苦,俗云:「冤家路窄」,不想见面的人,偏偏相遇。现代交通发达,天涯若比邻,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会遇见冤家,此时难免心有千千结,不得自在,而产生怨憎会苦。比如一对夫妻,婚姻生活美满,恩爱,过后吵架闹翻了,但是为了儿女,夫妻之缘难断,必须天天见臭、面脸臭;或是打工仔,虽与老板不和,但为了家计,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天天要和不喜欢的老板见面;还有某些同事,跟你吵过一次架后,两人见面就不说话,因为某种业因缘,你不能离开他,天天要会面,这就是怨憎会苦。佛法云:「冤家宜解不宜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平时若能广结善缘,不论到那里,都会有贵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结下恶缘,日后见面不但难以相处,甚至会产生种种烦恼。
第三个,求不得苦,想要得到的得不到,那烦恼,种种的问题,烦恼,都来了。
最后一个就是五蕴炽盛(苦),因为佛教认为一个生命体,它都是由五种东西结合而成的(色受想行识),集聚而成的五个方面,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那么这个五个方面,不论从肉体方面的追求还是精神方面的追求,它是不断地在扩张,那么这种扩张如果求不得,或者过分,它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
所以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体它的根本的问题,就是他永远生活在这样一种烦恼中间,也就是苦。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这种情况呢?我们一般人有的时候感觉到我还很乐,在佛教看来,你很多乐其实也是苦,乐极生悲的事情多得是。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那么佛教认为就是由于你有很多的颠倒妄想,也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那么现实世界它的本质是什么呢?现实世界的本质就是空。所以《心经》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认识空才能解决苦。但佛教所讲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一想,哎哟,空,四大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佛教讲的空不是这个意思,佛教讲的空的含义是什么呢?是讲一切的现象它都没有一个恒常性,就是无常了。那么佛经里面常常拿这个比喻来讲了,就是像梦幻泡影一样,水中月,像做梦中间,一觉醒来什么也没有了,又像雾跟电,早晨的雾一会儿太阳一出来它就散了,电一闪而过了,就没有了。
所以它不是说现实世界没有,我们看到那么多,怎么会没有?都有,但我们这些都是永恒的吗?不是。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终归会毁灭。而且每一个事物呢,它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所以这些因缘聚起来就是这个东西,因缘散了,它这个东西就没有了。佛经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就是说因缘会合,果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比如大到一座山,由土石因缘会合积聚而成山,如果我们用炸药把土石炸开,山就不复存在。小到一张桌子,由木板钉子胶水因缘会合积聚而成,如果把木板拆开,桌子又在哪里呢?
所以说佛教认为,一切烦恼来源于什么呢?一切烦恼就来源于你把这些不真实的虚幻的东西当作真实的。虚幻的东西,不仅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看待,而且还要加以区分,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那个是他的,有了这样一种区分以后,分别以后,有了这种分别心,就开始要有执着心了,我的东西要好好地给它守住,你的东西最好有什么机会的时候,也拿到我这来呀,所以有了这种分别心,他会有这种执着心,所以这个佛教讲空就是让你认识到这个现实世界它的真实。而对于现象还是要充分地给予认识的,那么怎么样来解释这样一种道理呢?那么佛教提出了它最根本的理论,就是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一切都是因缘而生起的,所以因缘没有也就没有这个东西,因缘聚合在一起就有了这个东西,因缘散了,它就没有这种东西,这个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缘起理论。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佛教当中也有这样一句名偈:“若经千百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大意是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也就是佛教中说的业),形成了业力,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业力可以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聚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说到这,很多人就迷糊了,你说什么呢?什么业因、业力、业果,都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说明:天上下雨了,淋湿了草木,草木因为雨水而生长。天上下雨就是业因,草木生长就是业果。那么业力是什么呢?就是雨水能够令草木生长的力量。再比如一个人骂了你,你会生气,会憎恨骂你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报复他。人家骂你是业因,你会生气就是业果。那么业力是什么呢?就是人家能够令你生气的力量。这种力量有时候不会立即形成业果,比如你可能不会马上反击骂你的人,可是你会记住他,说不定什么时候有机会就会报复他。你看这个业力是不是会延续呢?所以说,冤家宜结不宜解,得饶人处且饶人,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如果能够多做善事,自然会得到善果。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做善事或者做恶事的人没有立即得到善果或者恶果,就以为果报不灵,其实佛说“若经千百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最重要的意思就是说果报今世不受,来世也得受。希望大家再记住一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多为自己积福德,积善果。
所以佛教就认为,大乘佛教就认为,一切世间的善法,一切世间的好的法都是佛法,人要真正地成佛,也不能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它对现代社会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呢?我想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是可以说,都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拿一个哲学话来讲叫做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说,本来我们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来,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充分的自由,更大的自由,结果反而被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束缚住了我们自己,这就叫做异化,哲学上面异化的意思。那么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现在社会是否这样。
所以科技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就沦为物的奴隶,成了追逐物欲。拿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三毒,无限地膨胀的结果。贪,主要指生理上面,主要指生理上面,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无限的欲望的追求,嗔是一种嗔恚,嗔恚就是不平衡,老是嫉妒别人,别人这个比你好了,他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比你强了,你就不高兴。这种嗔,所以我们现在的心理病不得了,在竞争社会里边,就是你追我赶的比的过程中间,这种嗔恚心的最厉害,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社会亚健康的状况非常严重,亚健康的最根本的就是心理的失衡,痴就是颠倒,那种颠倒妄想,就是对于现实界的面貌,真实的面貌看不清,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能够看清现象的本质,也就是空。所以针对这样一些病,我想佛教给予我们现在的社会人生是大有补益的。
佛教强调认识我们的本来面目,不仅要认识,还要觉悟。那么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清净,或者说空。按照通俗的话来讲,我们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拿物质的事情(来讲),我们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你能带走什么?
所以我想最后可以总结起来,大乘佛教是智慧和慈悲这两个根本的精神,那么这两个根本的精神,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一下呢,就叫做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由觉悟而积极地奉献,由奉献而不断地提升觉悟。所以我想这个佛教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这个意义还是很大的,而且我们如果能够把佛教的这样一种慈悲的精神去弘扬,去发扬,人人都这个发挥他的这样一种慈悲的爱心,那么我想这个世界就会和谐,也就会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