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看祖父养花,春兰秋菊,煞是热闹地开满园。只是觉着好看,并不知这其中的所付出的辛劳以及花开满园的诀窍。直到自己也开始种些花花草草。
因为自己的主业是人才培养——无论形式是咨询或培训,十几年来逐渐发现,育人与养花不无联系。我们总爱说一句话:十年种树,百年育人。说明两者都有着诸多共同点。
首先,育人要因人而异,种花也是一样。谁都知道仙人掌和水仙花不能一种方式养,并且对于温度、湿度等几乎都是两个极端。人才也是一样,有的人如仙人掌,意志坚强、吃苦耐劳,有的如水仙,娇娜可爱、超凡脱俗。他(她)们的生长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个性特点也不同,需要的“养料”自然也是不同。所以,对待他们,既不能千篇一律“挫折教育”,也不能只有“呵护关怀”。这就对管理者自身提出了要求——因为我们必须要知道他到底是仙人掌还是水仙。人不会把自己的个性特点写在自己脸上,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揣测琢磨,加上不同角度的侧面了解,更重要的是对于培养方式的不断的尝试和摸索。我相信任何一个种花的高手,并不是生就知道如何培养这些花花草草,毕竟不同于人——无法沟通,除了传授更重要的是摸索。小平同志说过,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对于育人和养花同样奏效。不观察、不摸索、不尝试,就永远无法获得更有价值的经验和信息,也就没办法达到我们期待的进步。尝试着了解不同人的个性特点、职业背景甚至家庭状况,你才知道他为什么是仙人掌而不是水仙花,也就知道他更适合于怎样的环境与培养方式。
其次,人才的职业生涯也是有时间期限的,如同植物有时候也是到了一种让人感慨遗憾的境地无法施救。再有才的人,到了某个生理年龄都会显出这个年龄人的普遍特征来,也就是说“培养”必须有时效性。再好的培养方式,如果错过了时机,也往往感叹时事造人。所以,作为管理者或者育人的专家们,识别人才培养的最好时机,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培养是有时间期限的,如果延误了,常常就像花草延误了季节,纵然依旧活着,也无法枝繁叶茂;其二,不同的时间实施不同的培养内容,就如同种花,平时浇水、松土、除草,到了花期和结果的时间,就要施以不同的化学肥料。掌握了这个道理,管理者应该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即使是针对性的培养,对于某些人有效果,而对于另一部分人的效果就为什么不明显了;同时,对于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培养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反馈,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不同的时期,他本人的个性成熟度等等也都是不同的。
简单写了上面两点。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