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隐士,简单地说,是指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不去做并且具有较高的声望的人·“隐逸”者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把自己潜藏起来,与尘世隔离,被人们称为“隐士”。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隐士情结。试想,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逼得无路可退的时候,当我们面临种种诱惑而身心俱疲的时候,当我们左冲右突仍无法找到慰藉心灵的途径的时候,我们是否萌生了退隐的想法?我们是否憧憬那种闲云野鹤、恣意遨游的境界?
隐士文化传承几千年已经扎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与世界其他文明的所谓隐者的思想内涵迥然有异。西方文化的隐者归于自由主义范畴,略带民主政治的色彩,即坚持个人独立,坚持超然物外,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放弃社会活动;印度的隐士,则完全出世,甚至出家、苦行,除了自己的信念,其他的一概不论,完全的纯粹的与世隔绝的状态。
中国的隐士则不然,往往身在江湖,心存魏阙,除了小部分天生隐居外,大多数都是人生蹭蹬,经历种种不平,遭遇无数碰壁,最后心如死灰,归隐山林;抑或是胸中丘壑万千,却无可施之处,天地虽广,却难觅英雄用武之地,沮丧之余,终老泉下;要不就是生逢末世,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空怀满腔抱负,却因群小当路而不得伸张,痛苦绝望袭来,遂萌引退之意;还有一类,信奉老庄,崇尚精神的绝对自由,自视清高,出淤泥而不染,像是遗世而独立的一丛幽兰,身处空谷,怡然自得,偶有恶风吹来,则和光同尘,明哲保身,以全其志。中国古人的“隐士情结”,从思想起源和涵括内容来看,其最基本的哲学根底应该在于以老庄为核心的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创立了精邃博大的隐逸哲学。老子的“无为”、“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虽系政治哲学,但却深深地关切着人生的自由和安逸问题。
隐士情结是中国数千年来绵延不绝地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提起“隐士情结”,总是要说到大诗人陶渊明,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对很多中国文化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和恬静。
隐士是一种生活方式,即心灵的生活方式,活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做一个“心灵的隐士”。隐士能够容忍绝世的寂寞,就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把物质的欲求降到最低,把精神世界搞得有声有色。每个人都必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道是:人贵自知,各安其命。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个人都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能够做的事。
隐士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智慧。记住你要活得随意些,你就活得平凡些;你要活得辉煌些,你就活得痛苦些;你要活得长久些,你就活得简单些——这就是中国古代隐士给我们现代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