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课堂
三、活学活用,学用结合。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单纯地读书、读死书对个人没什么好处,对社会也没什么意义。读书的作用有三:(一)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学习理论、政策、法令、技术、技能、方式方法;(三)修身养德,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励志壮气。要想实现这样的读书目的,就必须活学活用,学用结合,还要注意三要三忌:一要将书本知识和实际需要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切忌机械照搬;二要通过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切忌只做藏书橱、;三要以书中精髓武装头脑,修身养德,汲取力量,激励斗志,切忌寻章摘句,自欺欺人,断章取义,剽窃自肥。
第二说读社会。社会是一所综合大学,是一本百科全书,所有的学问最终都要成就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既文章”,都说得是要研究社会,要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读社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真知;二、注意研究社会、观察人生,通过观察和研究增长见识。
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青年时代在喀山生活。他来喀山,本来是想进大学读书,但由于生活原因,他只能在社会——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里磨练。他整天为生计而奔波,接触的多是贫苦市民、工人、黑帮、妓女这些社会底层的人民,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哀乐。他既了解了底层民众的疾苦,也看到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觉醒意识,他自己也在社会这所大学里成长起来。这一时期的实践活动,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他在后来写成了《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这部世界名著。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十分重视革命的实践,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他冒着生命危险活动于大江南北,奔波于民众之间,组织农民协会,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那个时期完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革命的危机关头,有力地回答了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的敌、我、友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在经历了32天时间,对当时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考察后写成的。文章热情歌颂了农民运动,称赞农民运动是“好得很”而不是“糟得很”,从而驳斥了一些反对农民运动的“右倾”论调。可以说,这些闪烁着马列主义光芒的经典作品都是他当时进行革命实践的产物。
知识是宝库,实践是开启宝库的钥匙。我们今天正在实践和发展着的伟大理论——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样是在长期实践,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中逐步完善的。
“读”社会要特别注意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研究社会、观察人生。要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现象,分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趋向,分析世界大势,分析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观察研究不同的人生等等。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情况,摸清社会的发展规律,从中悟出真理、悟出学问,进而确立自己的人生追求,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事业。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使我们受到启发。有一个同学,在读了不少书后,却一直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困惑不解,对课本上讲的一些有关理论理解不透。后来,他注意观察社会,分析各类腐败现象,终于写出了一篇很有见地的论文。在观察和分析中,他身边的一件事给他很大触动。他们村小学缺两个老师,一天,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带着贵重礼品来找他当支部书记的父亲,说愿让自己高中毕业的女儿去代课。父亲解释说,事情不好办,村里高中生多,还得考试,让这个亲戚别着急。谁知刚过两天,他又拿了礼物,苦苦哀求,请看在老亲戚的面上,想法让女儿去教学,大恩大德,一辈子忘不了。父亲无奈,说:“这样吧,你去村主任那儿说说,我们想想办法!”那人连连应诺。后来,他的女儿如愿以偿,另一个是村主任的亲戚,父亲同样收了那个亲戚的礼。这件事情,这个同学从根到底都十分清楚,他看出,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理所当然,包括村里人的反应,虽有不平,但大都予以理解:“人家有人儿,咱有人儿咱还去哩!”“有人儿不托才傻哩,吃不上葡萄别说酸!”也有说要告发的,但立刻就会听到泄气的话:“告他?有那个唾沫还不如暖暖肚子哩!”当然也真有去告状的,但这一类事一般说来又会通过找门子、拉关系请请送送就压了下来。也有抓住不放的,但很难有什么好结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