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到第一节里我们说到的那四种经济形态的并存、共生和相互作用,可以肯定地说:
它是所有经济学的总和。
换言之:如今不懂互联网的经济学家,突然之间,不复存在。
至少,我们可以列出一个等式:
网络经济学 =市场经济学 + 社会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其实,这个等式里的等号,应该写成“大于等于号”。
因为它们早已被改写。
怎么可能?
如果仅仅是业态变了,微观宏观都不会变。
至少,根本法则、规则不会变;基本的逻辑、模式也不会变。
可现在的关键在于,生态已变。
既然是大于等于,这个等式里还应该有什么?
我们不妨先说实际案例。
这二十几年的互联网起步阶段,凭空崛起了一系列的商业巨头。最有历史代表性的分别是新浪、腾讯、中国谷歌、淘宝、百度。
先看看这些公司的收入。
2012年别的收入不说,仅仅广告费的人民币,百度是223亿,淘宝是172亿。
“中国谷歌”虽然不在中国大陆经营了,竟然还能遥控着中国客户,从大陆获取44亿,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吸金”啊。
拥有最多中国网民的腾讯呢?只有34亿,也许正是这个数字,刺激了微信的诞生,此后数年,有可能重新洗牌。
最后看新浪,最早的老大哥、现在的巨无霸,坐镇神州大地,几万精锐员工齐奋战,还搞了个天天惊动国务院的微博,而这微博又催生了一个颠倒众生的“微博营销”。到年底一算账,仅仅25亿,刚刚超过中国谷歌的一半。
细心的人会发现:随着广告收入数字的增加,他们依次是市场上的颠覆者。
他们之间不是超越的关系。都在一个运动场,但不属于一个项目,更不在同一个跑道里。
如果再看看2013的加速度,在原来的基数上,百度同比增长38%,淘宝同比增长46%,彻底断了后面小弟兄的杂念。
不过,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
这些公司,随着离岸注册、建壳、上市、脱壳、股东置换、创始人减持等一系列操作,目前事实上都是外国公司了,85%的股份都是人家的。只是在中国登记和经营这一点上,没有变化。所以大家都不知道。
至少从绝对的控股权上,新浪是日本公司,腾讯是南非公司,谷歌和百度都是美国公司。
至于淘宝,已经被天猫暗度陈仓了,现在不好说。
但淘宝的母体阿里巴巴,是日本人的。另外,搜狐等很多网络巨头,也都是日本人的。
这是个处女学科,里面很多东西有待研究。
因为在此之前,即便有跨国经营和跨国公司,但谁是谁的总能分得清。比如一提微软,哦,那是美国的;一提TCL,那是中国的。
可如今,局面令人糊涂。历朝历代的经济学家,谁也没遇过这种时代和现象。
如今不管大小,哪一笔生意没有媒体的作用?
只不过,现在的媒体叫做新媒体。
很多人想入非非,企图利用新媒体赚钱,你学会利用它了吗,你有可能控制它吗?
所谓新媒体,就是所有不可控媒体的总称。有人竟然还在乐此不疲搞策划、还在挖空心思抓眼球,生搬硬套传统做法,令人叹息。
其实,新媒体并不如想象那么新:今天是新的,明天立刻就是旧的。
赶时髦、追潮流,只能是狗熊掰棒子,终究一无所获,成为一根货真价实的棒槌。
***注:以上内容来自中华讲师网仲昭川老师的博客